一、行车组织:运行图与闭塞技术
行车组织以列车运行图为基础,综合客流规律、车辆配置及计划编制而成。运行图需保持稳定性,常态化调整需论证运力、线路条件及维修时间等要素78。列车等级按优先级分为专运列车、载客列车、空驶列车等,抢险列车享有通行权7。行车闭塞方由高至低分为四级:

- 移动闭塞与准移动闭塞:以车载信号为行车凭证,实时控制列车安全间隔(前者追踪前方列车尾部,后者追踪占用区段末端)7;
- 进路闭塞:依赖地面信号机授权,同一进路内仅允许一列车占用7;
- 电话闭塞:在高级闭塞失效时启用,需纸质凭证,首列车限速25km/h,一站一区间仅限一列车7。
二、客运组织:流线设计与动态管理
客运组织聚焦车站功能优化与客流引导:

- 线网监控级:统筹全网状态;
- 线路控制级:责单线运行调整;
- 现场执行级:落实行车计划及应急处置78。
调度令须一事一令,书面令需复诵并保存1年以上7。运营前需确认销、线路出清及设备状态;驾驶员单次值乘不超过2小时,间隔休息≥15分钟7。
四、安全保障:技术应用与规体系
安全依赖智能技术与综合:

- 智能监控技术:GIS地理信息系统、智能视频分析及仿真技术用于风险预15;
- 双重预防机制:建立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,定期开展应急演练57;
- 规标准:遵循《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规则》(JT/T 1185–2018)等规范,明确反恐防范、消防管理及设备维护要求56。
综上,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组织通过精密的行车控制、科学的客流疏导、层级化的调度指挥及多维安全保障,实现系统高效协同,适应城市动态出行需求。

- 车站分级与布局:按规模分为大型(≥3万人次/小时)、中型(2–3万)、小型(≤2万)1;结构上划分付费区(闸机至站台)与非付费区(售票、商业等),设备区设于站厅/站台两端18。
- 客流组织原则:通过合理设置售检票点位、导向标识、扶梯及隔离栏杆减少交叉对流,确保换乘衔接顺畅13。执行“一站一方”策略,结合工作日、节假日及突发定制动态方,化大客流盯控38。
- 协同机制:与火车站、机场衔接的车站推行安检互认,重复,提升通行效率3。
三、调度指挥体系:架构与应急协同
调度系统采用分层指挥模式:

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组织是保障系统高效运行的心框架,其心特点包括仅设客运业务、双线右侧单向运行、高峰时段客流高度集中以及高密度发车等14。该系统以行车调度指挥为中枢,涵盖行车组织、客运服务、安全保障及调度协调四大模块。
相关问答